“輕輕地,把夢想照進大溝村”。14天設計與建造夏季工作坊回顧,PS-ONE建筑設計作品集項目經驗,跨學科思維的落地實踐,為嘉絨藏人造庇護所。這是一次建筑設計作品集實踐項目策劃6個月,歷時14天,共計43人,5臺越野,2臺皮卡,2臺房車,1臺裝載機,7立方木料,3件“寄生”家具,建筑滴水面積104方,爆了9個輪胎,壞了1個油泵,碰上7.1級地震……的神奇經歷。
14天設計跨學科思維的落地實踐
這是PS-ONE“寄生建筑”與木作花園“筑巢”項目的一次完美“共生”。也是PS-ONE跨學科思維的一次完美實踐,建筑、景觀、室內、城市設計,不同學科的智慧,為遠離喧囂的山村,帶來不一樣的從今以后。
學科之間融會貫通的“共生”,建筑與自然的“共生”。這是一個可能需要講述一天一夜才能盡興的故事,是一個可能不能滿足于僅用文字表達的故事。于是我們用了10天的時間,將這次14天的經歷剪輯成片,并撰文如下,或許不夠精致,但滿懷誠意。
建筑設計作品集項目經驗
CHAPTER ONE:“寄生建筑”7月29日-8月4日
CHAPTER TWO:“筑巢”8月5日-8月11日
CHAPTER THREE:工作坊分享會,9月2日13:30,四川航空廣場1601。影片及花絮展映、9位學員設計成果及感悟分享、導師點評與寄語、工作坊結業證書頒發、神秘視頻連線。
CHAPTER FOUR:“臨別箴言”,在大溝村的最后一晚。
Old School Group
周上云
四川大學環境設計專業
“我們路上一直坐曾叔叔的車,他說了一句話讓我特別有感觸。他說,我們去很多地方,去一次回來一次,就是一段旅程,一般就是一個來回,基本上不會走第二次,但我們這次的一段路走了5個來回。這座山,對我們來說,變得開始熟悉起來,記得拐彎處某一塊特定的石頭,某一處柵欄后的小溪,牛棚后不遠處的營地……這些,我覺得就是一種眷念?!?/p>
“這次最大的收獲是,夢想與現實間一定有其合理的聯系。我們從夢想的創作到現實建造,必將經歷我們這個資歷、年齡所該面對的坎坷。我們夢想中他人的成就,在現實中就呈現為他們仔細斟酌,不斷挑戰的態度與行為。從理想到現實,我們注入我們共同的力量、疑惑、反思與熱情,結果也就因過程而變得美妙。我覺得我們以無限的力量凝聚了一個“輕輕”的房子,這大概就是造夢的意義?!?/p>
(周上云建筑設計圖紙)
黃程煒
四川農業大學風景園林專業
“那晚在木作花園聽完幾個建筑師的講座后,我晚上翻來覆去睡不著。因為來參加工坊一開始是為了作品集,但我們的方案始終達不到我們心目中放入作品集中亮眼的目的。直到那天晚上聽了他們建筑師們是如何經歷理想照進現實的種種問題與取舍,我就覺得就算這個真的不放進作品集,我參加了這個工坊經歷了這些,也是值得的。
(黃程煒)
“我就突然變得不再糾結是否亮眼,而是去思考到底怎么更好的為牧民設計。突然的我就開始享受這個過程,一心想著把這個牧民會使用的柜子做好?!?/p>
“現在一切都已經建好了,我反而覺得正是這樣為使用者設計,融入場地的設計,才更應當放入專業設計作品集中?!?/p>
(從左至右:黃程煒、周上云、蔣清睿)
蔣清睿
四川農業大學城鄉規劃專業
申請英國建筑設計研究生
“我們組的方案,其實經歷了很多的波折。主要是我一直不太滿意我們的方案,始終比較堅持還想做的再亮眼一些、再復雜一些??墒且驗闀r間緊迫,自己的能力又不足以想出滿意的方案,就必須做出妥協與讓步?!?/p>
“當然,最終我們的方案做出來是很有意義的,是很有實用性的,不是為了一個造型或是一個標新立異的想法而設計。我們的方案是真的會在shelter中發揮作用的寄生品。我覺得作品集的話以后還可以再改啊,或是自己再做其他的東西,但這次的項目已經達到了它本身的意義,我就已經很滿意了?!?/p>
New School Group
易婉露
英國卡迪夫大學城市規劃專業
申請英國城市設計研究生
“剛開始來的時候我就是抱著一個做一個作品集的心態以及學習的心態來,因為特別怕拖累大家,怕我在英國學的很理論,并不能幫助到大家,再加上我身體又不好,才做了手術不久,又要麻煩你們,我就覺得挺不好意思的?!?/p>
“其實這次主要是我爸爸特別想我來,他是學土木工程的,他覺得我來就會學到很多實際的知識,甚至算是逼著醫生以及勸著Anna老師同意帶我上來?!?/p>
“這次學到了很多,從設計到建造這個過程,讓我了解和認清了什么是現實,我每天回去都有超多的感觸,晚上跟我爸爸打電話談這個事情,都是我不停地在說,我爸爸就在電話那頭靜靜的聽我說。主要是我真的超級激動,第一次從設計到真正操作完成一個椅子,中間經歷了很多的絕望、放棄,設計了很多稿推翻了又重來,過程中真的什么情況都會遇到,這真的是超級不簡單的一件事情!”
(從左至右:助教陳太中、楊迦茜、易婉露、余典)
楊迦茜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環境藝術專業
申請英國室內設計研究生
“之前感覺,各位老師就是很遙遠的存在,感覺自己難以企及,就是貼在宣傳冊中,大神級的人物。而這次你可以近距離的交流溝通,這種感覺很奇妙,就是心生向往的經歷一般,很幸運自己有這樣的機會去近距離的感受大神的思想、在專業領域上的精神。其實最近大家都叫我楊哥,說我是女漢子,其實不是這樣的,我就是想盡全力的去靠近身邊的大神,看著他們都那么的努力去做,自己就更不能拖后腿了?!?/p>
(澳大利亞建筑師Richard)
“其實出發之前,大家都是奔著作品集中添一個作品的感覺,但是真正的去享受后,每個人都會有一種情感和精神上的連接,大家都不會再單純的以個人需求去做,而是真的為了一個集體。其實我覺得我們這十多天所做的東西已經遠遠超過了我們最初的想法?!?/p>
“這次大家分別了,其實也不是分別,它反而就是一種聯系。就因為通過這次機會,我們認識了大家,從而產生了一種微妙的bonding,有共同的經歷與回憶,我們有一個這樣的一個點去結合,比其他的經歷更難得,畢竟是大家一起流過汗流過淚的經歷?!?/p>
(從左至右:易婉露、余典、楊迦茜)
余典
廣西大學建筑設計專業
申請英國建筑設計研究生
“我來參加這個活動之前,我是一個人先到的成都,想趁暑假在PS-ONE把作品集做好。這是我長這么大第一次自己一個人出來生活。我剛來成都這段時間有點不太適應,就覺得很孤單,白天太陽很大,到了下午4、5點鐘太陽開始下山的時候,我就騎個共享單車,到春熙路那一圈去買一個冰淇淋,就坐在那里吃,吃完了就回家?!?/p>
“我覺得來這里我最大的收獲不是什么實踐經歷,我最大的收獲其實是,我到成都來有了你們,然后就感覺有了依靠,要不然我一個人在這邊無依無靠,我也挺難過的?!?/p>
Freestyle Group
王新博
西南交通大學建筑設計專業
申請美國建筑設計研究生
“其實剛來工作坊也沒抱什么太多的想法,主要就打算放入建筑設計作品集的,我也挺喜歡PS-ONE的,還有一個我也是為楊老師(楊皓程)來,因為之前也跟楊老師有過接觸,真的挺喜歡楊老師的,但不是那種喜歡??!”(全場大笑)
“這幾天,大家叫我大哥,其實我在我家那邊,跟他們玩,我都是最小的,從來沒體驗大家叫我大哥的感覺,這幾天我也算過了一把大哥癮?!?/p>
“我希望,將來大家每次一回想到17年的這個夏季工作坊,我們心里能記得這段,有這么些人,有這個印象就夠了,我感覺每個人彼此就很值了?!?/p>
雷雨晴
重慶工商大學室內設計專業
申請美國室內設計研究生
“大哥永遠是我們大哥,這肯定是不會變的?!保ㄐΓ?/p>
“這一次,其實我最初的想法非常的簡單,就是想著這次的項目能夠放入作品集的同時還能避避暑就好。但這幾天的經歷后,真的覺得認識了很多優秀的人,和以前參加夏令營是完全不一樣的。大家一起其實吃了很多的苦,經歷了太多的困難,并且我們一起去克服了?!?/p>
“希望今后的某一天,我們能再來大溝村,在這座我們一起建造的小木屋里,燃起炭火,共賞雪景?!?/p>
(從左至右:雷雨晴、王新博、曹雨舒)
曹雨舒
西南交通大學環境藝術專業
申請英國室內設計研究生
“我其實參加過PS-ONE上次的冬季城市設計工作坊,當時的感觸就是,大家一起雖然只有很短的幾天,卻能做出一件讓自己還蠻有自信、蠻有成就感的一個作品,當時就真的覺得自信心爆棚!”
“所以這次夏季工作坊我就果斷參加了。經過了這幾天,我發現,哇,比上次的那個滿足感還要高!”
“今天房子搭出來了,東西也都擺進去了,就感覺一切都特別不可思議,看見東西出來的時候就感覺跟做夢一樣,怎么就出現了呢?感覺我們真的干了件很了不起的事?!?/p>
CHAPTER FIVE
感動·感謝
交稿截止前一晚
From導師Anna:我是本次工作坊最前線的全程記錄者;是Chapter Two視頻中,畫面抖到你暈車的視頻拍攝者;是告別晚餐上默默記錄學員們的感受,最后哭的最厲害的那一個;是全程被學員呼喚最多次名字的那個“史上最年輕”(自己硬加上的)“宿管阿姨”。
這次的工作坊,對我來說,直到現在都感覺像一場夢。同學們的一言一行、一字一句都還在我腦中回想。他們都成長了很多,從一開始只是為了一個建筑設計作品集項目單純直接的目的而來,到滿載理想到現實經歷的感悟與體會而歸。從不懂如何小組協作,不懂得如何表達,到說出“分離即是聯系的開始”如此哲理的話。這些對我來說,都不可能是當初在策劃這場活動時可能想到的。
感謝具有超強吸引力,為同學們的設計能夠最終完美寄生在shelter中操碎了心的楊皓程老師。你是我見過最具有教育精神與奉獻精神的建筑師。
(從左至右:建筑師盧昀、楊皓程、蘭岸)
感謝建筑師蘭岸,你完美詮釋了barefoot architect是如何“輕輕地”讓理想照進現實,你讓我們體會到了搭建一個小木屋需要面對多少的困難,卻又如此的“簡單”。
(從左至右:澳大利亞建筑師Richard、印度建筑師Kamineni Pardhu、木作花園CEO蘭岸)
感謝木作花園與Kura團隊,你們總是自嘲自己都是“粗人”,但卻把山上的一切打點的無微不至,精確到每一天每一小時每一個細節。
(木作花園店長黃大拿在緊要關頭幫助同學們迅速組裝)
感謝一筑一事的卉芝與板栗,感謝你們美好的照片與細膩的文字。
(左-卉芝右-板栗)
感謝建筑師張碩(Apparatus設計工作室創始人)在“寄生建筑”設計過程中為同學們解決了諸多棘手問題。
(從左至右:王新博、建筑師張碩、曹雨舒)
感謝軟件助教陳太中老師,以及為我們辛苦拍攝與剪輯影片的林謀老師。
(那晚,4位建筑師們談論著理想與現實的那些故事)
愿我們“輕輕”放在大溝村的庇護所,能夠為牧民們在風雨中帶來溫暖,我們會一直做下去的。
品思國際藝術教育文章推薦:
「AA offer」14封offer圖集,更有室內設計/城市設計多個錄取書
本文均屬PSONE藝術留學團隊原創文章,未經允許不能以任何形式的商業轉載,如有發現必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