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設計作品集怎么做?10+張AA、謝菲雙錄,建筑名校通關法則一網打盡!景觀、建筑、空間,以這三大關鍵詞為主導的建筑空間系,仿佛是藝術留學中的異類。很多同學對于這一大系的印象往往都是:很難進行創意發散;很難跨學科;很難進行“不切實際”的設想;強調創作者高度的邏輯和理性思維...
而這一切印象,都使得建筑空間系的專業變成了一個傳說中——“藝術設計專業中,只有學霸才配選的專業”。當一部分同學在糾結自己是否適合學習建筑空間時,與此同時,每年我們都還會遇到另一種情況的學生群體——永遠有認定了自己要成為建筑空間系設計師的同學在糾結:
AA和謝菲,到底怎么選?
給誰遞申請比較合適?
怎么做,才能同時拿下這兩所院校的offer?
以及,更有甚者
還有同學會面臨——
“如果選不好,我就只能去AA/謝菲了”
這樣的問題
今天,以PS-ONE同時拿到AA、謝菲雙校offer的學員為例,一起來看看,這些同時拿到了多校、甚至多國offer的學員,他們在學習中,和創作中,都有哪些共性和特質,讓他們能一舉拿下多封offer,在擇校的路上只能面對“選不好,我可能只能去AA/謝菲”的困境吧:
首先,先打破同學們的一個顧慮“建筑空間系專業非常適合感性而細膩的你”。隨著人們對于居住環境的景觀設計要求越來越高,人文情感因素就是設計師們最不應該忽視的重點,而對于一個優秀的設計作品來說,不僅需要體現我們過硬的專業水準,更需要通過歷史人文知識,體現我們獨特觀察和思考問題的角度。
社會文化性的話題和獨樹一幟的個人風格化創作,一直都是國外藝術院校所最為重視的,這也一直是PSONE藝術留學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強調的重點之一。而如何找到社會性的話題呢?
已經收獲了AA、愛丁堡、謝菲等多張offer的Bi同學的作品集的靈感幾乎都是從身邊最關注的人文話題出發,通過自己的設計解決“以人為本”空間專業的終極問題。
這個項目叫“Another home”,主要是針對“人口老齡化”這一全球性問題。前期我分析調研了全球的人口變化趨勢、老年人的人群占比和世界人口的增長趨勢。在充分了解的前提下,創作了一個沒有地域限制,可廣泛連鎖應用的養老院系統模式。
“Another home”養老院項目的草稿
這個模式可以適應全球任何一個城市,最后呈現我是選擇了北京的798,在這片老工業風格的地區,有可滿足實現的文化和人群需求進行實景操作,展現出這一模式是可以落地實現的。
“Another home”養老院項目的調研圖片
同樣關注人口居住問題的還有廖同學,他的項目主題選擇的是之前去非洲支教的時候,針對當地的貧民窟進行的一系列改造。為了幫助當地居民,廖同學不僅僅是通過對居住空間的改造,更從人文關懷出發,思考怎么樣讓他們的生活得到改善。
他的設計中圍繞著一系列對于社會問題的探討,包括如何通過社會救助給他們提供一些就業機會以及醫療服務等,希望從根本上解決居民的生存問題。
個人建筑設計作品集怎么做
Bi同學和廖同學的這兩個案例,都是選取了社會和大眾們關注的問題,但他們解決問題的角度卻是通過自己切身的體會以及對居住者的了解出發,通過自己的設計,發掘建筑設計對社會的價值。
建筑學專業作品集欣賞
我們不斷強調“跨學科”是所有藝術專業發展的趨勢,也是海外藝術院校的教學重點,“建筑景觀類”當然也不例外,同學們在選擇作品集項目時也應該跳脫“建筑”的范疇,嘗試多種材質和學科的組合。
跨學科也是我們PS-ONE學員中的一個獨家亮點,區別于傳統藝術教育或者說建筑設計專業的學習方式,我們會鼓勵建筑專業的同學有意識的融合不同學科的知識,去完成一個更綜合更別具一格的作品,以體現自己的綜合能力。
獲得AA和謝菲offer的Xu同學,她是中國人大的科班出身,有著扎實的專業學習基礎,她對創作作品的靈感除了日常觀察外,更喜歡閱讀,她認為知識儲備是一切藝術創作的基礎。
她在閑暇時候也會看看動漫,里面的人物設計、場景設計也是可以積累的素材。日常通過關注全球的熱點事件和問題,通過自己的積累和設計轉變為我的創作靈感。
Xu同學的作品集項目圖片
區別于國內院校老師大多教授理論基礎,PS-ONE的專業老師重點幫助她改變設計思維,找到自己的設計風格。拒絕中規中矩的模式,讓我不斷拓展思路,不要怕天馬行空不切實際。要發揮自己的創新性,提出多個方案進行調研、修改、落地。這對于她后期制作作品也是很有幫助的,突出作品的設計創新性和我的個人風格。
她的第四個項目就是一個與其他專業同學一起協作的跨學科項目——“四季滑雪場”。項目考慮到院校在跨學科項目上的關注性,所以即使她不是很善于協作創作,也完成了這項任務。
建筑學專業作品集欣賞
這次其實也是PS-ONE組織的跨學科項目,選址在河北萬龍滑雪場。Xu同學主要負責完成整個滑雪場的景觀設計,希望可以打造一個四季滑雪場,不光只有冬季滑雪,夏季也一樣可以滿足大家的需求。
在跨學科項目中,感受到了其他專業的學科魅力。多種學科專業融合而成的項目,讓她最終也獲得了夢校的認可。
大家普遍認為“建筑空間”專業作品集難度大的原因之一就是項目很難落地,一來是介于時間、空間的限制,沒有辦法進行大規模的項目選址和更為詳細的實地調研,二來是,“建筑空間”專業的作品集項目一般比較宏大,需要參考的因素眾多,通常很難真正的實現。
同學們的案例給我們帶來了解決辦法,參加比賽或者實踐項目。設計類的各個分支下都有很多的國際大賽,他們為學生準備了眾多實際的項目,其中還包括詳細的背景及項目調研,甚至還有實地考察的機會;
另外,有的時候可能不是個人參賽,需要協同團隊一起去完成,這樣的經歷既能鍛煉合作能力還是跨學科嘗試的好機會。并且,如果有參賽并獲獎的經歷的話,也可以讓學校更肯定你的專業能力。
PS-ONE一直積極為同學們提供參賽機會和大賽資訊,比如首屆國際藝術生全球設計大獎賽ArtOne Awards、PS-ONE×One Show、PS-ONE品思杯等等。
One Show中華青年創意獎詳情
但這里存在著很多問題,比如基礎建設老化落后,不能滿足人們生活的基本需求;河岸的設計太過于剛性,導致河岸明顯與城市隔開;周圍沒有足夠的停車位,所以附近的人流量不足。
建筑設計作品集怎么弄
小熊同學的設計主要側重于綠地、停車位、活動等區域,他希望用最小的改動帶來最大的變化,目的是將河岸與城市融為一體。他在設計中還考慮了經濟成本,僅僅通過改造河邊的綠植,讓景觀隨著四季的變化帶來不同的視覺感受,也希望市民們可以把這個河岸利用起來,激發出河岸的活力。
建筑作品集排版
除了參加比賽的作品可以收入作品集之外,PS-ONE還為同學提供各種景觀實踐項目。比如連續4年的夏季設計與建造工作坊,從the shelter 1.0、2.0、3.0到“擺攤吧,后浪”,PS-ONE一直帶領學生用不同學科的智慧,挑戰基于自然和鄉村語境的公益搭建項目。
現在the shelter 1.0、the shelter 2.0的項目成果已經變成了當地牧民們最實用的休息去處。而參與項目的學員們經過親手搭建,也經歷了一次圖紙上的理想設計落實的實踐過程,收獲到用設計回饋社會后的滿足感和欣慰。而這些親身經歷的項目放進作品集也能讓招生官看到我們獨特的創作性。
建筑空間系需要同學們具備縝密的邏輯和理性思維,而我們在作品集中為了體現這個特點,不僅可以通過完整的設計方案還能通過Research。眾所周知,調研在建筑空間專業的重要性,而作為作品集項目的調研更需要我們帶著具體的問題和思考貫穿整個過程。
小熊同學作品集中的第三個項目就是一個類似調研報告的Research,研究方向是關于少數民族居住部落,整個項目是對于一個場地的研究方法的展現。
項目選址位于麗江北部的石頭城,這個地方是納西族的原始部落,整個城建在一個非常陡峭的巖石上。這種文化特色和獨特性特別吸引景觀建筑類專業的同學。
小熊同學在調研的同時也帶著一些問題,比如這里的祖先是怎么發現這個地方又怎么定居在這里的?石頭城為什么還分成內城和外城?內城為什么只有一個出口和一個入口?
另外,小熊同學覺得場地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最準確最真實的,所以他在調研的同時記錄了很多速寫,把感興趣的地方都用草圖記錄下來了,這種方式也能讓人迅速地了解場地。
小熊同學也不是個例,廖同學的作品集中也包含了一個research的完整項目作品,他針對民族遷徙的現狀分析其背后的地理因素,他根據我國南方復雜的地形和環境,分析其形成原因、以及歷史文化等影響建筑的元素。
建筑學作品集模板
在以上幾位學員的案例中,我們為大家總結了他們作品集和學習過程中的4點共性:
融合文化特色的社會性話題
高度融合文化特色的社會性話題一直是藝術院校特別矚目的申請課題,不只是AA、謝菲或者是UCL,很多藝術院校也都常年關注這類型的話題。
早在2019年PS-ONE的寒假項目中,曾就讀于RMIT和AA、與扎哈事務所合作的設計師Gary Li就曾為PS-ONE學員們帶來了一個AA與UCL的專屬研究課題——在wiki上擁有專屬詞條的“城中村改造”。
這類帶有強烈在地文化和屬性的課題,它們不僅擁有高度的當地特性,同時也具有特殊的研究意義。對于藝術院校來說,相較于大類的泛泛課題,當學生將目光關注到這種具有高度文化性和社會性的課題上,并能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意識與創新意識解決問題時,他們會更“容易”看到學生身上獨特的潛質與能力。
跨學科的實驗性項目
很多同學在咨詢和學習的過程中都會問我這樣一個問題:建筑空間系的專業是不是很難實現跨學科?難不成要將我的胡同改造項目結合服裝設計?還是說要把我的空間布局融合進純藝?
首先,以上述幾位學員案例來看,建筑空間系專業并不是不能跨學科,甚至當你在巧妙的進行跨學科時,項目反而會更增光彩。
但是,也正如我們一直強調的,不要為了跨學科而強行跨學科,我們必須承認建筑空間系專業確實強調邏輯和理性思維。因為相較其他藝術設計形式,建筑空間系專業所進行的研究,往往具有高度的“周期性”,一個看似簡單的景觀或建筑,它的背后有時候是長達數年、甚至數十年的使用期限。
因此,建筑空間系首先需要縝密的邏輯和理性思維,其次才是跨學科,就比如我們今天看到的Lee同學的案例,她以《北京折疊》為藍本,進行創意性創作,當我們遇到這類具有創意性的項目時,便可以適當的結合其他學科來實現跨學科,而Lee同學就很好的將建模和純藝雕塑進行了結合。
從無到有的落地實踐
建筑空間系的項目往往是“宏大”的,因此相較其他學科,我們時長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項目難以落地,很難進行真實的實現。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你的項目就可以“胡作非為”,在以上幾位學員的作品集項目中,我們都能看到“難以實現的項目”,但是每一個學員也都用高度專業的數據或模型,進行了“真實還原”。
用調研報告代替設計效果圖
對于建筑空間系來說,調研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我們在創作強調理性思維的學科時更需要對社會問題,人文關系,現代社會和藝術史等進行深入的調研,建立在強大的知識儲備上的藝術作品才是最經得起推敲和考驗的。
另外,對于作為一套完整項目作品的調研報告來說,它與其它項目的research不同,不僅僅是基于項目場地的的人文背景、地理條件等背景的記錄,更應該表現的是我們帶著思考的問題去做實驗論證的過程,在過程中視覺表達也必不可少,最終得出的是一份有研究價值的人文地理報告。
本文均屬PSONE藝術留學團隊原創文章,未經允許不能以任何形式的商業轉載,如有發現必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