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藝術設計作品集創作靈感中,如何把情緒抽象靈感變為具象?我們怎么把抽象變為具象、貫穿到作品集創作中呢?我們能否結合自身經歷最大程度發散思維,找到創作載體,以具象方式呈現作品集里打動招生官的心?下面我們一起分析一下。
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創作
你選擇哪個?
一個人做一件事是孤獨的
就像留學一樣
總有一些事情是我們不得不一個人去面對的
類似孤獨這種抽象的情緒化內容
是很多同學愿意在創作中呈現的
如何在作品集里落實呢?
以往我們看到的作品集
大多以具象方式呈現作品
我們怎么把抽象變為具象
貫穿到作品集創作中呢?
今天幫助大家解答這些難題!
以PSONE作品集培訓作品案例分析
我們看看同學們怎么用自己的作品發聲吧!
在Qize同學的交互項目中,用智能鏡子記錄那些城市中感到孤獨和冷漠的單身人群,通過一個類似時光隧道的交互界面看到自己的過往,可以把這一天的經歷分享給朋友。
這個孤獨的交互項目產生的很偶然,其實是Qize同學在轉專業、語言成績不夠、不擅社交等多種情緒的擠壓下產生的。全程處于焦慮的階段她,選擇用自身經歷作為創作的突破口。就像Qize同學所經歷的一樣,整個社會中還有很多與她相似的孤獨群體,Qize同學不只是給自己做的項目,還是為這些群體而靈感創作。
當我們在創作中不知道該如何通過作品,呈現情緒化這種抽象內容時,可以像Qize同學一樣,結合自己當下經歷作為創作靈感。不只是交互設計專業,其他藝術專業的同學可以運用這樣的設計方法——把自身經歷放進作品讓抽象變成真實的互動,從而使抽象變成具象化。當我們具備觀察自我、觀察生活的能力之后,也能為以后的創作帶來更深度的內容。
不只是孤獨這一種情緒,在進行其他情緒表達的項目時,也要關注自身的情緒。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設計的受用者,同時也項目的體驗者,這能使我們的作品集創作靈感深入到大眾的感受和情緒中。
在我們眼中背影是孤獨的,在Huyu同學眼中的孤獨是自己“臆想”出來的。Huyu同學由于發現很多人對自己的背影不熟悉,就試著通過多次實踐證實自己的想法。他分別拍下7個男生的背影,讓他們從中找到自己的,結果這7個男生并不認識自己的背影。
基于這樣的發現,Huyu同學又進行了深度構思與多重項目實踐。他找到朋友、情侶、陌生人等不同關系的人們成為小組,在各自背上畫出對彼此的想法,在這些實踐過程中,他進行了發散思維的創作,并設計出了服裝設計項目。
在作品集靈感創作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經歷構思設想—收集資料—確定方案等一系列步驟。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清晰的邏輯,同時對材料等設計元素進行實踐。我們如何去實踐?通過什么方法實踐?這需要同學們不斷的嘗試。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我們眼中的抽象化內容會逐漸具象化。
Zihuan同學的插畫項目,是通過作品中虛擬的人物呈現孤獨的。用灰黃色調畫出來的《愛麗絲和她的朋友》這一系列插畫,講述愛麗絲這個孤單的小女孩和自己想象中的影子朋友的故事。
Zihuan同學通過“恐懼自己與其他人不一樣”發散思維,把自己畫成筆下的愛麗絲,并且為這個愛麗絲創造了一位鯨魚朋友——一個身穿灰色鯨魚外衣的愛麗絲的影子。Zihuan同學把愛麗絲看成自己的靈感創作載體,而她的影子朋友與其他鯨魚不同,發出高于51.7HZ的聲音,這種“與其他鯨魚的不同”體現Zihuan同學的孤獨。
面對難以用創作去表現的抽象情緒,我們需要站在慣性思維之外,最大程度地發散思維找到創作載體,就像Zihuan同學找到自己的愛麗絲。通過創作載體把抽象內容變為具象化。
我們不難發現插畫設計師們通過充分發揮想象力,構思出筆下的人物作為創作載體,向我們傳遞精神觀念,表達自己的想法。這種創作手法也出現在不同的專業項目里。我們在設計前遇到的很多內容,都是一種概念性的因素,它們既看不見又摸不到,就像孤獨的情緒一樣。找到靈感創作的載體很重要,能對項目面向的人群進行更好的精神傳遞和引導。
Yu同學的純藝術項目Dialogue是一種情緒的直觀表達。她的母親是醫生,因此她們常常會因為Yu同學的疾病引發爭執,Yu同學希望通過Dialogue與母親進行一次無聲地交流。想被理解,就要先把情緒呈現出來,Yu同學是怎么實現的呢?
《Could you see me》是項目的作品之一,她在母親常常翻的醫學書中,找到描述自己疾病那一頁進行創作。Yu同學通過文字結合再造物品的創作手法,選擇紅外感應的燈箱、手工紙加絲網印刷等材料,用這些材料進行設計創新,從而用作品對母親傾訴自己的情緒。
很多時候我們在創作中會循規蹈序,用習慣的方法、固有的思維進行創作,這對于抽象內容并不完全適用,抽象變為具象是需要足夠的依據去成立的,只用原有的創作模式很難實現。
Yu同學正是在主題里進行不斷延伸,在材料中探索切入方式,找到切實的依據進行創作。同學們想通過創作把抽象情緒落實,應該注意設計元素無限的變化組合。就像Yu同學的設計項目,通過材料落實從抽象到具象。
Zhou同學的《24H書店》是為“都市牧民”提供的一個休憩場所,這個室內項目表面溫馨,實則反映出城市人群的孤獨感。Zhou同學在創作24H書店這個包容性又舒適的空間的過程中,從實際的角度出發照顧到每個用戶的情緒。不斷切換立場,考慮到老板、客人、周邊居民甚至是合作者的需求。
在室內項目中我們常習慣對號入座:男孩房間用冷色調、女孩房要溫馨、白色代表簡約風……這都是設計潛伏在外觀的表象,情緒這類抽象內容也是需要創作依據的。
Zhou同學在24H書店的創作過程里,看到凌晨滿座的麥當勞,刷夜的學生、休息的環衛工人、落腳的背包客、怕在餐桌上流淚的阿姨……這些在同一個空間里,不同情緒、不同狀態的人感染了她。。在設計前多問問自己這樣的創作真是用戶需要的嗎?實現情緒的落實,要進行逆向思維的自我引導。
對于情緒的表達,我們總覺得用抽象手法會更適合。但在室內項目中,設計是通過實際數據再進行創作的,可見抽象手法并不適用于情緒表達。
從實際角度出發—虛擬的設計過程—再到最終成型,室內項目多是通過設計元素的調控(比如照明設計的燈光、空間的格局大小等)來呈現抽象內容,和其他藝術專業的創作過程很相似。在設計過程中把控設計元素,進行逆向思維引導,能夠呈現從虛擬到現實,這也是從抽象到具象的關鍵。
今天我們以孤獨為例,去講述生活中難以落實的情緒化內容。這些情緒是一個抽象的詞匯,也是我們創作中難以落實的內容。它們正是因為有了抽象的外殼,才能夠引發我們每個人思考,用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出發點去創作。作品集靈感創作的過程,也是從抽象到具象的過程,我們要利用邏輯思維,結合抽象化的內容,貫穿到作品集的創作中。
想要落實抽象化的情緒,作品集要具備完整性。這就需要我們仔細的觀察生活,找到創作的突破口;在進行設計前發現問題,深入問題根源反復思考,反復實踐;在創作中,最大程度發散思維,在靈感中找到創作的載體,傳遞我們的精神觀念;運用設計元素時,要嚴謹的把控每個設計元素,在設計元素的組合變化中進行材料創新;從實際角度出發,進行逆向思維的自我引導,充分理解受眾人群的心理……在創作過程中每個微小的關注點,都能成為我們作品集創作中,把情緒等其他抽象內容化為具象的關鍵。
最后希望同學們在作品集創作靈感中找到自己的快樂,不再孤獨。
本文均屬PSONE藝術留學團隊原創文章,未經允許不能以任何形式的商業轉載,如有發現必追究法律責任。